06/27 氣象報告說晴  可是明明是陰天 

吃飯的時候  聊到買房子的事情

越想越覺得這是個容易讓人坐困愁城的議題

桃園好?還是新店好?還是樹林好?

獨棟好?還是公寓大樓好? 裝潢好? 還是普通就好?

多人社區好?  限量社區好?

問題就像泡泡一樣  一個接一個冒出來

人為什麼會想投資一大筆錢  在一個水泥殼上?

一個基本上只待不到8小時的地方

一個理論上在家做菜、吃飯似乎是退流行的年代

 

家,在這樣的時間空間切割的城市

還具有什麼樣的吸引力呢?或者是什麼構成「家」的條件?

那是屬於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還是一群人的地方?

未來會不會  爸爸在台北工作、媽媽在新竹工作、小孩在桃園讀書,然後各自的原生家庭  一個在台南、另一個在宜蘭

誰在小朋友長大的過程中陪著他們呢?

 

雖然空間看起來拆成這麼多塊

但是心裡的距離呢?  會不會隨著空間的搬移而起變化

會不會其實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熟悉的陌生人

當人們待最久的地方可能是辦公室、學校或者補習班 但就不是「家」

我們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害怕面對家庭、害怕不工作不上學的日子?

然後人們選擇在假日往shoppingKTV、電影院、或者電視裡鑽

這樣可以很巧妙的避開大部分真正溝通的時間

大家只需要聊些片段的事件  讓時間在簡短的言語交換中流走

然後週而復始  人們還是未必能瞭解最親近的人  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  究竟有怎樣的開心和難過

甚至人們也未必能瞭解自己的起伏

 

生活的忙碌儘管未必令人愉快

但是生活中的盲目卻肯定令人麻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amya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