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充斥著似是而非的高調,當任意的指控足以引發一連串的恐慌,然而單純黑白色調的影像仍能憑藉著故事裡的執著與信念,堅定訴說著被這時代幾乎遺忘的過去。  這部片為喬治‧克隆尼執導,改編自以美國五0年代為背景,敘述CBS新聞播報員 (愛德華‧蒙洛,請參見延伸閱讀-- D) 如何在麥卡錫主義 (請見 延伸閱讀-- B) 充斥的社會氛圍中,如何堅守著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角色與批判精神。 感謝片商引進這樣一部好電影,讓總是充滿意識型態的這個小島,至少有個參照的標準,與反省的機會。

不論是新聞工作者或者知識份子,是否有擔當面對大環境?
不論是那個群體,堅守自己的操守與判斷,並不意味處處與人作對,相反的,在利益當前之時,人是否依然保有對是非對錯的自省及判斷能力?  當某位擁有權力的人向全國宣稱政府被滲透而引發的恐慌,新聞工作者是否能擔任起還原事實的能力,或者僅能求依附權力而永遠在無關緊要的題材上做文章?  看著蒙洛先生1958年的演說,這是嚴肅卻感人的時刻,當我們將電視歸類為知識的傳遞工具的同時,我們是否深層的想過,究竟是什麼被傳遞? 五0年代,蒙洛先生已經誠懇的指出「電視只是來娛樂及逃避,那麼電視的優點已岌岌可危,所有的努力也將付諸流水。」然而2006年的現在跟蒙洛先生的看法有什麼不同呢? 

人們生活中對於事件的真實與理性的追求,是否因為傳播媒體的發達而有所進化? 那個年代的蒙洛先生,從一個地方報紙上的一則不怎麼起眼的新聞,逐步的探索故事源頭,進而揭發政治力所引發的錯誤示範,給當時瀰漫「政治正確性選擇」恐慌的社會當頭棒喝。整個故事裡,沒有見到意識型態的對立,卻只見到蒙洛先生就事論事,追根究底,勇於還原事件真實的努力。  我想那是一種知識份子的風骨使然,即便要面對權力及聲勢高於自己的團體,但仍不畏懼的收集資料,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執著。

我們或許宣稱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小島上,但打開新聞頻道,卻處處發現我們的新聞如此貧乏空洞。我相信仍有優秀的記者存在,但很遺憾的,我們的收看大眾顯然比較重視娛樂與八卦,相對於這世界其他角落發生的事情如何對這小島產生影響卻沒什麼興趣。而我們的記者與電視台顯然也分外迎合大眾,儘管去挖些不需推論的小道消息或者問些毫無知識的問題。例如:當著死者家屬,詢問他們現在的心情是如何云云一類的問題,經由馬拉松式的放送,人們的麻木其來有自。片中對於新聞自由的捍衛與努力,確實令人激賞、敬佩,但在這小島上,我們恐怕還沒到那個境界,因為我們連基本的水準都尚待努力。

每個新聞頻道,幾乎都是五顏六色,一個畫面可以被切割出許多區域,同時出現不同新聞訊息間或參雜股市訊息。All-in-one的態度也同樣運用其中,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處理手法。我們的電視台需求年輕貌美、樣貌俊秀的主播群,而記者呢?誰管記者真的在做什麼?彷彿只要SNG車能衝到任何大小事件現場,那怕為了救隻卡在涵洞裡的老鼠,都能成為該時段的焦點新聞。  我真覺得這是個失焦的年代,小島上從上到下的失焦,新聞與綜藝節目或者連續劇幾乎沒兩樣,但卻難以從中獲取「訊息」(information)而僅是「資料」(Data) 的匯集。 如果一個國家的新聞足以反映國民的素養,我想我們的素養就在那裡了。

片子裡刻意以黑白色調呈現,除了配合當時的時代因素之外,確實少去色彩的干擾,畫面更有力的傳遞著自身的訊息。那是場了不起的演說,不是因為他引經據典、包山包海,而是他發自對社會國家的關切與對媒體的省思。

謝謝你,蒙洛先生。謝謝你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你真的是個了不起的新聞工作者與知識份子。



延伸閱讀:
        A.
維基百科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B. 維基百科(麥卡錫主義)
        C. 相關討論
        D. 愛德華‧蒙洛 
                1.
生平故事
                2.1958演說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amyanna 的頭像
    annamyanna

    左手日記@2007.12.12

    annamya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