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蒙古草原,對我一直都非常有吸引力,或許出於神秘感使然,我總覺得那大草原上的一切充滿美麗的傳說。 但看過「小黃狗的窩」之後,我想水草豐美的畫面之外,是游牧民族踏實面對生活裡一切現實的考驗。
這是一部由外蒙古與德國共同合力拍攝的片子,導演為外蒙古人,稍早的「駱駝駱駝,別哭泣」正是她的作品。
片名雖是「小黃狗的窩」,但全片卻透過一隻小白狗與蒙古小女孩之間的情誼,帶出草原民族對於生命的獨特想法。 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並不全然是浪漫美麗的,生活的底層是交疊的冒險、拼搏所組成,但她們對於土地的敬重與生命的重視卻是如此動人。
小女孩無意間撿到的小狗變成她的生活重心,她不斷想留下小狗的過程中,讓小女孩開始對生命有了好奇。小女孩的母親告訴小女孩:不要想去掌控眼前的事情,一如無法咬到扳開的手掌心一樣。 在老婆婆家,小女孩好奇著死亡後的世界與轉世為人的疑惑,藉由老婆婆的具體譬喻而有生動的詮釋。 老婆婆用米粒譬喻生命的變化,而沒有任何米粒能停留在細針的尖端上,對老婆婆而言,下輩子要再成為人是微乎其微,因此人把握這輩子比什麼都重要。
小女孩的父親帶著剛剝好的羊皮,前往城裡交換生活必需品,順道帶了禮物回來-- 一把塑膠杓子和一隻電動玩具狗。這些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看起來很平常,但在蒙古包裡卻顯得有些突兀。小女孩所居住的蒙古包李,依靠小型風力發電機帶來微弱的供電,而玩具狗身上所需要的替換電池,卻不存在於她們的生活裡,也無法取代所撿到的那隻小狗在小女孩心中的份量;塑膠杓子對我們而言,是很常見的,但在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中卻起不了作用,根本無法長時間放在熱鍋裡煮新鮮的羊奶。 游牧民族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是她們一生信奉的信條,片末,因季節變換而舉家遷移的路上,大牛駝著全家的家當與羊群浩浩蕩蕩,然而不遠處迎面而來是宣傳政治選舉的柴油車,兩著形成微妙的對比。 游牧民族依然清苦守著老祖宗的生活方式,在大草原上奔馳、孕育新生命,他們離開上個居住地時,為所居住過的地方歌唱並感恩上天的賜予。生活的辛勞,並沒有成為她們埋怨的理由,反而因為能這樣生活著而感到踏實。
片子裡跟隨著這一家人真實記錄屬於草原上的故事,游牧家庭成員中彼此疼愛的情感也是十分窩心的。誰說游牧民族只有馬上剽悍的一面? 片子中的母親對於孩子的包容與引導是溫和且充滿想像力的刺激;父親對於孩子的疼愛,充分流露出男人對於家庭的重視,片中成員的互動建立在擁抱與親吻臉頰上,那出於自然的表露。在這樣的家庭文化中成長,在這樣寬闊的草原上生活,人與大地是相連的,心也是一樣。 站在文化的角度,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是該被尊重與保留的,儘管是那樣刻苦的生活方式、儘管有許多來自大自然的挑戰;但這些都遠不及人為蓄意的改變與文化入侵來得教人痛心,不同的文化能並列存在,這世界會更有意思更值得擁有。
相關資訊:
中文官網:http://yellowdog.swtwn.com/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