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記錄一下四月底於北美館開始展出的「龐畢度中心新媒體展」
影像、空間、聲音強弱遠、語言近經過拆解組合之後,有著新的力量,不同以往靜態的畫作或者音樂甚至舞台劇。

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所在地為法國,是收藏現代藝術的博物館,名稱則取自法國總統喬治‧龐畢度(Georges Pompidou),二次大戰據說是為了紀念法國擊敗德國而建立。即便有這層的歷史背景,並無損於這個博物館對於藝術的收藏。就拿這次的展出來說,以video為主,透過畫面的切割、排列輔以聲音的襯托,終於稍稍打破北美館平日的靜默氛圍。

展品中,最讓我驚豔的是沙發的某個角落,正當我聚精會神的瞧著液晶電視的畫面,耳朵正埋在大耳機裡,不知從哪裡傳來一陣笑聲,然而左右空無一人。順著聲音的方向,原來在沙發邊邊的角落裡有個人形狀的紅色布飾躺在地板上,藝術家以半透明物質構成布偶的頭部,然後透過投影機將布偶的表情顯現出來,而聲音則經由隱藏在某處的喇叭同步播放。這個名為「角色切換--情緒」的作品,真是太妙了,因為首先你得有點運氣,剛好經過的時候被聲音吸引;其次需要有點追根究底的好奇心;然後還要有點膽子;最後還要有點耐心。綜合上述幾項條件,就可以好好享受這個幽默的作品,看著喜怒哀樂的各種表情呈現。 

另外一個有趣的作品名為「Interface,有某個空間,乍看之下啥都沒有,只有一面看起來像是透明的壓克力版加上一個在角落發光的燈泡,有些昏暗的空間裡,確實很容易就這麼錯過。不過,又是我的好奇心驅使,讓我想上前探究一下透明物質的材質,我對透明的物質有迷戀,總會想去瞧瞧透明的背後還有什麼。就這麼讓我開心的跟作品互動起來,這個作品透過空間角度的設計,能夠投影出三個在不同面像的人影。在透明的物質上,你會看到一個清晰反光的自己,隨著腳步的移動,會看到另外的兩個自我影像,而且我實驗過後,三個影像幾乎沒有機會重疊在一起,彼此之間總存在著或高或低的距離。   我會這樣去解讀這個作品:人的內在潛藏著許多的自己,而這些自己都是獨立存在著,正像人能同時有不同的思考一樣,只有當你凝視著某個自己時,你才會發現她的存在,也才能夠理解那個影像的模樣。

這個展覽有趣的地方在於,他視影像也是藝術的一種,並且重視與觀眾的互動。有不少作品都是需要觀眾參與其中才能完成的,這樣的互動過程中,不僅能夠讓藝術家的概念更直接的呈現,也讓觀眾感覺藝術不是那麼空中樓閣的事情。  但是小小碎念一下:這次展場的隔音實在有點糟,雖然空間規劃上相當不錯,但是作品與作品間的聲響干擾卻頗大,不知這算不算是種衝突的藝術美感? 



相關連結
        展   期:Apr. 29- May. 31
        
北美館‧龐畢度中心展覽:
http://www.tfam.gov.tw/exhibit/exh_01.asp?exhibit_no=218&Item=now 
        
龐畢度中心官方網站(英):
http://www.cnac-gp.fr/Pompidou/Accueil.nsf/Document/HomePage?OpenDocument&L=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amya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