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陽天氧氣消耗得比平常快,著實令人感到無以迴避的窒息。
許多事情看上去似乎是這麼的無謂,找不出他們存在的必要性,但卻要一一經過種種繁複糾葛的過程。有時候,真不明白,人為什麼需要這樣?人們總喜歡替別人做些決定,儘管背後的善意無庸置疑,但似乎正由於這種善意,讓人們顯得有十足正當的理由,正面或者側面期望對方接受自己的建議。一旦有絲毫的遲疑,就要被解釋成腦袋不夠靈光,不懂得把握機會。
換個立場去看:或許當我們自覺看到問題的盡頭,找到答案時,我們都不免理直氣壯起來,會覺得自己的看法不容受到絲毫的修正,一旦我們的想法受到別人的拒絕,會輕易因為情緒上的波瀾,進而可能抹煞自己想法中值得肯定的。 但為什麼事情只會有「0」跟「1」兩種結果呢?
父母親願意幫孩子早些鋪路,不是件壞事,但還是必須讓孩子自己在心裡想過一回,關於自己的人生,究竟該要怎樣經營。不是今天你幫他們鋪好路,似乎自覺作為父母親的責任完了,從今爾後,要是有半點偏差,都是孩子自己不知好歹,因為已經都鋪好的路,竟然還走偏。 我觀察許多的父母親常這樣表現他們對孩子的情感,這樣的父母親都非常關愛他們的孩子,只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真正聽見孩子心裡的感受。我們的文化價值中,總是期盼晚輩乖巧聽話懂事,不要回嘴、不要質疑。但是雙方有時候因為彼此所在的位置不同,因而在解讀彼此心意上有了誤差。
當我在學校裡時,確實見過不少父母親想破了頭為孩子填寫志願,而當事人本身對自己的未來卻毫無所知。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因此父母親更自覺有責任與義務替孩子設想未來,妥善規劃。但往往等孩子走上曾經被妥善規劃的路時,他們心中那個熟悉的自己有時會跟自己漸行漸遠,然後消失在時間的終端。我們的學校與家庭教育裡很努力的給予知識,期盼學生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我們很容易輕忽價值觀的重要。 一個有知識的學生,不代表他知道「面對人生」是什麼意思。 我們往往極力避免承受失敗、挫折,以為這樣可以讓人生更一帆風順,因此花去很多時間鑽營如何避險,但是往往真正的挫折臨到頭來,許多孩子並沒有足夠能量勇敢面對。即便在挫折中,父母親也是急得只想把孩子一把從那樣的狀況裡揪出來,卻少了機會從事件中去瞭解孩子的特質與自己應該拿捏的分際。
如果我們的教育裡,常常用複雜的辦法去解決事情,很難去盼望下一代有清明的心,好好感受周遭,好好去為別人著想。
- May 01 Mon 2006 21:54
[心情][缺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