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前去看了這部片,除了片中充滿所謂「時尚」的衣著打扮以及那些彷彿連作夢都覺得無法想像的生活方式,成了這部片很大的一個噱頭。 但除此之外,這部片也讓人從相當辛辣的角度,來剖析人在特定產業中,如何生存,如何蛻變。

一個擁有相當不錯的學校文憑的大女生,湊巧的進入競爭異常的時尚雜誌圈,從開始對時尚毫無興趣,自認自己的工作純粹是扮演好一個第二助理的角色,也不認為自己需要去認同自己所在的產業特質。    這個大女生在職場上,自認盡心盡力,去滿足可謂機車挑剔的老闆的需求,所有能忍氣吞聲、能委曲求全把事情辦好的方法,大女孩從沒有拒絕,反而是一一照辦。但結果呢?   大女孩終究委屈的掉下眼淚,幾乎到要放棄的地步,為了在這份許多人羨慕的職位,大女孩多麼想努力的證明自己的能力,然後就要放手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然而,前輩的點醒,大女孩發現:自己花很多力氣去配合老闆,但並沒有提高自己的眼界與層次,沒辦法瞭解老闆的邏輯與需要,因此事情辦得好是應該的,一旦有差池,就大禍臨頭。

某個機緣裡,大女孩決定把過去那個清純的自己放到一邊,徹底的複製起周圍同事的各種特質,即便連接聽電話的口吻與用語。大女孩在模仿的過程中,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風格,但另一方面也發現自己逐漸與當初不認同的生活方式靠攏。   機車的老闆依然機車,但並不惹人厭,只是異常講究細節。 「That's all」幾乎是機車老闆的對任何人的問候語,但我卻覺得片中的機車老闆與大女孩呈現出兩個極端的形象,在自己與現實間極度差異的兩端,一個是在產業裡呼風喚雨、隨時警覺、徹底講求細節與表現的大老闆,另一個是擁有單純夢想、想要證明自己的能耐,剛入行的菜鳥,兩個人共同都想做好自己心裡想要變成那個模樣,但我發覺是不是一旦習慣了外界的掌聲與吹捧,人們其實很難放下那些誘人的頭銜、高調的物質生活?  然而「時尚」的最初,是藝術的結合與講究,只是經過商業化的結果 (純粹個人看法),究竟商業化讓藝術本身有了什麼改變? 就如同功成名就,究竟讓一個人的心起了怎樣的化學變化?

我反省著自己,是不是也像那個大女孩一樣在追逐著連自己都不見得瞭解的執著?  是不是在追求的過程中,逐漸冷酷起來?逐漸高傲起來?  然後突然忘記自己是誰?  然後弄得滿身是傷,到底我們找對方向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amyanna 的頭像
    annamyanna

    左手日記@2007.12.12

    annamya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