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我想個問題:什麼主宰我們對價值觀的選擇或建立? 什麼決定我們面臨掙扎時的抉擇?
有時聽起朋友們談論的事件,大部分歸結到最後發覺:「有沒有一個或一系列的想法支撐人們的生活」這件事佔據關鍵地位。 想法本身不見得能被具體表述清楚,但這不是給生活倒退的藉口,而是作為一個人應該去檢視自己是如何建立起想法的過程,而不單純只在現象本身打轉。 例如:某些人也許基於種種因素,沒有在婚姻裡有相對的成長、成熟;某些人由於某些因素,無法讓人感受外在年齡上該有的獨立和氣度......。 問題並不在於現象本身,那些被視為不成熟的行為已然是結果自身,但該歸根究底的是起源與過程,才能比較確切的避免這類讓人嘆息的事情,不斷上演。
有想法的人不是刻意標新立異,不是故意與人唱反調,而是一種能透過對生活裡大小事物的觀察與經營,型塑屬於自己的看法,並能不斷實踐與維繫,經過歲月累積,這些看法會成為價值觀,作為這個人判斷事物的度量衡。 我承認,對於生活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我確實是嚴肅與堅持的,但這僅是對自己,而非對其他人。 畢竟,日子是自己要過,對自己嚴肅就足夠了。
我無法想像:一個從外在年齡被期待應當成熟穩重的人,卻處處表現得像個孩子般依賴、沒有相對的判斷能力,為什麼這樣的人能繼續不成熟下去? 主宰價值觀或者生活態度的機制到哪去了? 我們或許會認為能自己做決定,某種程度上才是擁有自主的能力,但捫心自問:究竟達到多好主宰自己的「質量」? 或者,其實更多時候僅停留在一意孤行甚至盲目決策的層次,為了做決定而做決定?
構成主宰自己的首要條件會是經濟能力嗎?或者精神力量?還是外在的社會壓力? 或者還有某些我們不確知的力量?
當然,「主宰」本身,絕非單純一條件構成,但我們是否想過是什麼支配著我們做出決策,影響自己的人生? 隨著社會化的程度加深,確實許多人是以經濟能力作為檢視標準,獨立的經濟,的確讓人有更多時間換取空間。 但人們終究需要仰賴內心的精神力量支持我們外在的行為舉止,人們會需要一個不斷自我超脫的精神層次,安頓自己。 我想:如果人們真的重視也珍愛自己,確實需要去逼視那個只有自己才看得到的精神層次,誠實面對自己每次的超越與墜落。
人活著並不是為了成為聖人,更不是要當個超人,但我相信:人們需要藉由不斷成長的心靈,印證內心的寬度與廣度,在感受自己生命歷程的變化中,樹立屬於自己的生命觀點,並真正安於當下,活得心安理得。
有時聽起朋友們談論的事件,大部分歸結到最後發覺:「有沒有一個或一系列的想法支撐人們的生活」這件事佔據關鍵地位。 想法本身不見得能被具體表述清楚,但這不是給生活倒退的藉口,而是作為一個人應該去檢視自己是如何建立起想法的過程,而不單純只在現象本身打轉。 例如:某些人也許基於種種因素,沒有在婚姻裡有相對的成長、成熟;某些人由於某些因素,無法讓人感受外在年齡上該有的獨立和氣度......。 問題並不在於現象本身,那些被視為不成熟的行為已然是結果自身,但該歸根究底的是起源與過程,才能比較確切的避免這類讓人嘆息的事情,不斷上演。
有想法的人不是刻意標新立異,不是故意與人唱反調,而是一種能透過對生活裡大小事物的觀察與經營,型塑屬於自己的看法,並能不斷實踐與維繫,經過歲月累積,這些看法會成為價值觀,作為這個人判斷事物的度量衡。 我承認,對於生活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我確實是嚴肅與堅持的,但這僅是對自己,而非對其他人。 畢竟,日子是自己要過,對自己嚴肅就足夠了。
我無法想像:一個從外在年齡被期待應當成熟穩重的人,卻處處表現得像個孩子般依賴、沒有相對的判斷能力,為什麼這樣的人能繼續不成熟下去? 主宰價值觀或者生活態度的機制到哪去了? 我們或許會認為能自己做決定,某種程度上才是擁有自主的能力,但捫心自問:究竟達到多好主宰自己的「質量」? 或者,其實更多時候僅停留在一意孤行甚至盲目決策的層次,為了做決定而做決定?
構成主宰自己的首要條件會是經濟能力嗎?或者精神力量?還是外在的社會壓力? 或者還有某些我們不確知的力量?
當然,「主宰」本身,絕非單純一條件構成,但我們是否想過是什麼支配著我們做出決策,影響自己的人生? 隨著社會化的程度加深,確實許多人是以經濟能力作為檢視標準,獨立的經濟,的確讓人有更多時間換取空間。 但人們終究需要仰賴內心的精神力量支持我們外在的行為舉止,人們會需要一個不斷自我超脫的精神層次,安頓自己。 我想:如果人們真的重視也珍愛自己,確實需要去逼視那個只有自己才看得到的精神層次,誠實面對自己每次的超越與墜落。
人活著並不是為了成為聖人,更不是要當個超人,但我相信:人們需要藉由不斷成長的心靈,印證內心的寬度與廣度,在感受自己生命歷程的變化中,樹立屬於自己的生命觀點,並真正安於當下,活得心安理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